作者:張志清(國家圖書館原常務副館長)
浙江圖書館古籍修復師汪帆的新著《補書》,是其繼《尋紙》之后潛心推出的又一力作。書籍以“尋得好紙來補書”為線索,既延續(xù)了前作對紙張材料的探索,又開掘了古籍修復技藝的精微世界及人文底蘊,將看似冰冷的技術操作升華為對古籍生命與文化傳承的體悟,使其價值遠超技藝指南的范疇。

《補書》
汪帆 著
浙江古籍出版社
《補書》的獨特價值,首先在于其多維度、立體化地呈現(xiàn)了古籍修復的豐富內(nèi)涵。它是一部嚴謹?shù)募妓噦鞒袑嶄?。書中細致描摹了前輩修復師的言傳身教,而作者自身亦在日復一日的實踐中不斷精進,領悟修復技藝的精髓。同時,它也是一部浸潤著文學情愫與生命體驗的隨筆。作者巧妙地將西子湖畔的日常觀察——那水墨般變幻的湖光山色,融入對古籍修復、傳拓等色彩與氣韻的理解中。其文筆細膩醇厚,為技術操作賦予了詩的溫度與美感。尤為可貴的是,《補書》更是一部蘊含哲思的修復之書。書中引入“忒修斯之船”悖論,揭示了修復對象在量變積累中悄然發(fā)生的質(zhì)變,以及修復本身固有的多變性與復雜性。書中對“動靜相宜”“表里兼顧”“執(zhí)中守度”等古籍修復核心原則的體悟,超越了技法層面,觸及了技藝背后關于存在、傳承與平衡的深層思考。
貫穿全書、感人至深的,是汪帆筆下傳遞出的那份獨特的“溫度”。這種溫度,源于她對修復師群體的真摯刻畫。她如同一位溫潤的采擷者,凝練地呈現(xiàn)出各位前輩的智慧與風骨,使讀者如見其人、如聞其聲,深切感受到技藝傳承絕非冰冷的工序復制,而是鮮活文化在人與人情感流動中的接力。這種溫度,更深植于她對修復對象——古籍所具生命力的深刻體認。書中更努力探索了古籍修復之美,引領讀者步入美的境界,感受樸厚沉靜之美、以形賦神之美、時空穿越之美及哲思升華之美。
誠如書中所揭示,古籍絕非僅是記錄文字的紙張,更是承載先賢思想、文化密碼與歷史信息的生命體。修復工作因此也遠非物理層面的“補書”,而是一場與歷史對話、讓文化重新煥發(fā)生命力的儀式。這要求修復師必須具備超越技術的文化自覺,深刻理解手中書卷所承載的內(nèi)涵。宋應星“天覆地載,物數(shù)號萬”的感慨,在此被賦予了新的意涵——那承載著文明重量的紙張,其生命之“重”與物理之“輕”形成的張力,正是修復工作神圣性的根源所在。
《補書》的出版與受到歡迎,亦是“中華古籍保護計劃”實施近二十年艱辛歷程與斐然成就的一個縮影。它映射了社會對古籍保護從陌生到關注的顯著轉(zhuǎn)變,更標志著一個關鍵轉(zhuǎn)折——古籍修復人才隊伍已從計劃啟動之初全國不足百人,逐步發(fā)展為如今擁有千名專業(yè)修復師的堅實力量。汪帆作為該計劃培養(yǎng)的青年代表,其勤于思考、筆耕不輟的實踐,正是新一代修復師從傳統(tǒng)技藝傳承者向兼具科學素養(yǎng)、理論總結(jié)能力與人文情懷的復合型人才跨越的例證。她的著述說明,古籍保護事業(yè)的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,不僅依賴于日復一日的案頭功夫,更需要能夠提煉經(jīng)驗、溝通專業(yè)領域與公眾、賦予古老技藝以時代新聲的“書寫者”與“傳播者”。
綜上,《補書》是一部技藝之書,更是一部生命之書、文化之書。其價值,在于讓承載著民族記憶與智慧結(jié)晶的脆弱紙張,在修復師的匠心與敬畏心中,穿越時空,在新時代煥發(fā)出溫暖且持久的光芒。當然,前路依舊漫長,我們?nèi)孕枧?,讓古籍修復被更多人所知道、所理解、所喜愛?/p>
《光明日報》(2025年09月11日 11版)
- 2025-09-11展現(xiàn)詩人開放型的文化人格
- 2025-09-08當代性與敞開的“百年中國文學”
- 2025-09-04譜寫山鄉(xiāng)巨變的洞庭新曲
- 2025-09-01“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之內(nèi)蒙古篇”繪本叢書出版發(fā)行






